第一章
经营区域基本概况
1.1南阳桐元农林产业有限公司概况
南阳桐元农林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3月6日,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汇通商贸城9#346。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树木种植经营、森林经营和管护、农业园艺服务等多个领域。公司作为联合认证实体,管理联合体成员共91个,包括认证面积总计45244亩,其中人工林39776亩,天然林5731亩。
1.2自然概况
-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地理位置北纬32°17′-32°43′,东经113°00′-113°49′之间。
- 地貌以浅山、丘陵为主,桐柏山主脉构成地貌骨架,山峰众多,岗丘密布。
- 土壤主要为黄棕壤,PH值适宜多种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的生长。
- 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水1168毫米,年均气温15℃。
- 地区内有多条河流和水库,部分林地有溪流或池塘。
1.3植被和野生动植物
- 经营区与高乐山保护区毗邻,在森林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分析中以保护区状况作为对照。以下为保护区相关数据。
- 该地区植物种类繁多,有维管束植物705属,1796种,主要树种包括马尾松、黄山松、栎类、泡桐、刺槐等。
- 野生动物共计318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0种,河南省重点保护物种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威胁物种14种。
- 栖息地整体质量较好,但人为活动对部分栖息地有一定影响。
1.4社会经济概况
- 桐柏县行政区划包括1个街道、12个镇、3个乡、2个产业集聚区,总人口为375206人。
- 交通便利,位于南阳、信阳、武汉等城市的交汇处,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穿过。
- 经济总量逐年增长,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11.4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158.6元。
第二章
森林资源状况
2.1 森林资源状况
- 认证范围涵盖桐柏县的8个乡镇,28个村庄,以及确山县的1个乡镇,1个村庄;涉及91户村民。认证面积4.52万亩(折合3016公顷),以泡桐和杨木为主。。
- 泡桐和杨木是主要的人工林树种,占经营人工林面积的98%。
- 区内土壤条件有利于泡桐和杨木的生长。
- 提到高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泡桐林地的调整计划。
2.2 起源
- 描述了桐柏县森林资源的历史起源,包括林权改革和政策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 介绍了不同时期的树种引进和种植情况。
2.3 资源总量
- 提供了认证范围内不同类别林地的面积和蓄积量信息,包括泡桐人工林、其他人工林和麻栎林。
2.4 年生长量
- 列出了不同龄组的泡桐人工林和麻栎林的面积、蓄积量、年生长率和年生长量。
2.5 森林更新与演替
- 介绍了桐柏县高乐山自然保护区的气候和植被特点,以及植被自然演替的基本过程。
- 讨论了麻栎林和松栎混交林可能的自然演替过程。
2.6 森林的生态功能
- 强调了森林在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
- 讨论了泡桐人工林可能对水资源保护功能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 分析了经营区内保护物种的状况。按照濒危、受胁物种的存在情况分析了高保护价值1存在的可能性。
第三章
森林经营政策、目标和阶段性指标
3.1 森林经营政策
- 森林经营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两山理论,强调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森林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 政策的实施依据包括联合认证森林的状况、当地社会需求以及响应FSC原则和标准。
3.2 森林经营目标
- 分析了不同龄级泡桐面积、蓄积量和生产数据,强调了泡桐成熟林阶段的材积增长。
- 认为需要延长泡桐的经营周期,但当地泡桐采伐年限普遍较短,需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经济回报以赢得农户的支持。
- 计划采取补偿采伐和扩大认证面积的策略,以优化林龄结构,提高幼龄林和中龄林比例,减少近熟林的采伐。
- 强化保护天然植被、野生动植物和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认证林区的环境价值和生态功能。
- 提出了未来5年的森林经营目标,包括天然植被保护和修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和恢复、低强度经营模式维持、认证面积扩大、木材加工的探索、强化林地经理责任制。
3.3 阶段性指标
- 列出了2024至2028年的阶段性具体目标,包括保持天然植被面积不减少、杜绝野生动植物狩猎、维持低强度经营模式、扩大认证面积、探讨木材加工的可行性以及强化林地经理责任制。
- 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森林采伐
4.1 森林采伐原则
- 采伐原则的核心是采伐量不得超过生长量。
- 认证范围内分为生态公益林和人工商品林,采伐受到不同的限制和规定,主要林种包括泡桐、杨木、麻栎等。
- 商品林的主要采伐对象是泡桐和杨木人工林,占总采伐量的99%以上。
4.2 森林采伐方法
- 由于认证范围内主要是人工林,采伐方法以小面积皆伐为主,通常采伐面积不超过30公顷。
- 在采伐过程中,需要设立河流和水体的缓冲区以保护天然水体,缓冲区的宽度依据河床宽度而定。
- 河床宽度大于50米的单侧缓冲区最小宽度为30米,河床宽度小于10米的单侧缓冲区最小宽度为8米。
4.3 采伐限额
- 采伐限额需要遵守当地林业管理部门的规定,必须获得采伐许可证才能进行采伐活动。
4.4 年伐量测算和确定
- 认证范围内的采伐以泡桐人工林为主,根据生长量和规定确定了年度采伐计划。
- 成员采伐量需要受到控制,不得超过蓄积量和年均生长量,以及遵守最大单一连片采伐面积不超过30公顷的规定。
4.5 采伐剩余物
- 在采伐过程中,大于8公分的小头径级木材被利用并作为原木销售。
- 直径8公分以下的枝桠和树根通常作为枝桠材销售给板材加工企业。
- 其余剩余物通常通过自然腐烂的方式回归自然。
4.6 采伐集材设备
- 森林经营涉及的设备包括采伐设备(油锯)、集材和装车设备(农用车、拖拉机)、运材设备(农用车)以及安全防护设备(安全帽、防割裤、手套、马甲、防砸鞋等)。
第五章
非木质资源经营
5.1 基本原则
- 桐柏县的非木质资源包括中药材、茶叶、食用菌、蜂蜜、知了、油茶、珍珠花及其制品、园林苗木等。
- 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不耗费森林的林木资源,不破坏森林的更新能力,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压力。
5.2 非木质资源概况
- 桐柏县的非木质林产品包括中草药、羊肚菌、茶叶和知了。
- 中草药种植面积为30000亩,年采集量约为500公斤。
- 羊肚菌种植面积为6500亩,年采集量约为300公斤。
- 茶叶种植面积为295亩,年采集量约为140公斤。
- 知了种植面积为30000亩,年采集量约为1000公斤。
第六章
森林培育
6.1 森林营造
- 桐柏县主要的造林树种是白花泡桐,它适合生长于排水良好、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土壤,喜好湿润肥沃的土壤。
- 意杨也是种植面积较大的树种,主要分布于平原和丘陵。
- 在经营期内,计划营造8800亩泡桐人工林和3000亩杨木人工林,主要在采伐迹地进行更新造林。
- 森林造林方式包括植苗、埋根和自然萌发。
6.2 森林抚育
- 人工泡桐林采取一系列抚育措施,包括除草、割灌、修枝、疏伐和主伐等。
- 抚育措施的目的是提高林分的健康和生长,并确保成林的质量。
- 抚育措施的重点是间伐,以维持林分的郁闭度。
- 在整个抚育期间,不使用农药。
6.3 其他林分的保护与管理
- 部分麻栎林被视为天然林进行管理,禁止商业采伐,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 对于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实行长期全面封禁,禁止人为干扰活动,但特殊情况下可以依法采伐。
- 对于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和天然商品林,经营目标是确保生态安全,防止自然灾害,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人为干扰活动,可以进行必要的抚育性和更新性采伐。
第七章
森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7.1 林地和森林管护
- 森林保护遵循林业法律法规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与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合作,进行林业法律法规培训,组织定期的林地巡护工作,记录和上报违法行为。
7.2 森林防火
- 森林防火工作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为指导思想,建立与当地政府森林火灾管理部门的联防机制,进行巡护和及时上报火灾隐患。
7.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制定防控管理制度和预案,不使用农药和生物防治方法,禁止对森林病虫害进行化学和生物防治。
-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天敌、鸟类和抑制病虫害传播。
7.4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保护受威胁的野生动植物种类,禁止猎杀和贸易受保护野生动植物,采取保护措施并上报违法行为。
- 严格保护认证范围内的天然林,将其视为典型生态系统样地并进行保护。
- 在毗邻保护区的地带进行野生动植物监测。
7.5 当地典型生态系统和保护区域网络管理
- 认证范围内包含以麻栎为主的天然林,符合保护区域网络和典型生态系统的管理要求。
7.6 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
- 针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使用脱毒苗和修枝,但不使用化学或生物防治。
- 针对极端天气如雪灾、晚霜冻和春旱,采取修枝、烟熏和浇灌等方式进行预防。
- 在防火季节加强巡护工作,与村民和林业站进行联络和走访。
第八章
外部性分析
8.1 外部性概念
-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影响,导致成本或效益不完全由经济行为人承担。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受益人无需支付成本)和负外部性(造成损害的人不承担成本)。
8.2 森林经营活动的外部性
- 正外部性:
1. 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有益于整个社会。
2. 植树造林提高森林固碳水平,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受益于全球。
3. 退耕还林减少水土流失,对当地居民和水利管理部门有益。
4. 森林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受益于饮用水管理部门和下游居民。
5. 森林植被提供养蜂场所和中草药采集场所,受益于养蜂者和当地居民。
6. 森林美化环境,提高休闲游憩品质,对当地居民有积极影响。
7. 营林活动雇佣当地劳动力,增加就业和收入,有益于当地居民。
- 负外部性:
1. 森林采伐和运输对道路通行造成一定影响,对当地居民和运输从业人员构成负面影响。
2. 春季花粉和杨絮可能对部分人群(花粉过敏者)产生不良影响。
3. 高强度作业活动可能增加水土流失风险,影响当地居民。
4. 营林作业活动存在安全风险,可能影响林业从业人员及其家属。
第九章
环境及社会影响评估
9.1 森林经营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估
9.1.1 采伐对伐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伐和伐后清理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包括伐区内的生物物种减少。
9.1.2 采伐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采伐可能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对一些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也可能干扰野生动物的活动,产生生活生产垃圾。
9.1.3 采伐对伐区保留木的影响:采伐活动可能损伤伐区内保留木,尤其是机械作业对保留木的损伤更大,增加其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危险。
9.1.4 采伐对伐区土壤的影响:采伐可能导致土壤干扰和压实,增加水土流失、损失土壤养分和降低林地生产力。
9.1.5 采伐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采伐活动可能改变地表径流分配、减低地下径流量和改变地表径流水质,影响区域水资源。
9.1.6 肥料使用的环境影响分析:肥料使用可能导致部分农药和肥料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可能引起土壤板结。
9.2 森林经营社会影响分析与评估
9.2.1 采伐活动对社会的潜在负面影响:采伐活动可能对社区和居民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如环境破坏、水灾、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以及对社会安定的影响。
9.2.2 森林火灾对社会的潜在负面影响:森林火灾可能对森林和社区造成巨大的损害,需要大量的资源用于扑救和防止火灾,影响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
9.2.3 肥料使用的社会影响分析:肥料使用可能导致污染,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9.3 环境保护措施
- 强调了森林经营活动中的自然环境保护,包括资源管理、环保措施、集水区与水源地管理、减少农药和肥料使用的环境影响措施。
9.4 社会影响解决机制
9.4.1 强调了建立和维护公司、乡村、村庄之间的和谐关系,确保社区居民享有就业、培训和其他服务的机会,并提供合理的补偿,以解决因森林经营活动引起的损失或损害。
9.5 重大经营活动的环评和社评
要求对特别重大的具体经营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和社会影响评估,确保这些活动符合相关的环境和社会要求。
第十章
高保护价值评估及管理
10.1 高保护价值的概念
这一部分介绍了高保护价值(High
Conservation Value,HCV)的六个方面定义,参考了FSC(森林管理委员会)标准。这六个方面包括:
A. HCV 1:物种多样性
B. HCV 2:景观水平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镶嵌
C. HCV 3:生态系统和生境
D. HCV 4: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
E. HCV 5:社区需求
F. HCV 6:文化价值
10.2 高保护价值的判定
在这一部分,对高保护价值进行了判定。经过利益相关调查、生物多样性调研和基础调查后,得出以下结论:
A. 经营区内存在HCV1,即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B. 经营区内不存在HCV2,即全球、地区或国家层面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始森林景观和生态系统。
C. 经营区内不存在HCV3,即稀有、受威胁或濒危的生态系统、生境或避难所。
D. 经营区内存在HCV4,即集水区的保护、脆弱土壤的侵蚀控制和滑坡控制等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
E. 经营区内不存在HCV5,即满足当地社区或原住民的基本需求的富集传统中草药物种的天然林、薪炭林或水源林。
F. 经营区内不存在HCV6,即具有文化、考古或历史价值,对当地社区或原住民的传统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资源、生境和景观。
10.3 高保护价值的管理
1) 天然林禁止开展任何重大经营活动,包括:采伐、抚育、造林、病虫害防治等。
2)人工林立地采伐时间间隔不小于5年,采伐强度不高于蓄积量的50%;
3)不在人工林经营中使用肥料。
4)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活动(宣传牌)。
5)在农户中开展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全面落实不在人工林地中使用化学品的管理要求
第十一章 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以下略…」